
很多人对机器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春晚上那些整齐划一的舞蹈表演。但令人惊讶的是,不到一年时间,人形机器人已经从春晚舞台悄然走进了商场柜台,成为唾手可得的消费品。多款价格在1万到3万元之间的人形机器人先后发布,并迅速销售一空。当机器人的价格降到和高端手机差不多时,许多人开始想象,在电脑、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非凡策略,人形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的家用消费品?人形机器人究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它真的安全可靠吗?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又该警惕什么?

今年双十一,一些电商平台首次上架了一种全新的商品——人形机器人。三款热门机器人价格都在3万元以内,宇树科技和加速进化公司推出的机器人售价2.9万元,而松延动力推出的小布米机器人更是将价格降至9998元。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这次定价策略突破了行业的底价,使大量用户能够购买到机器人。

当人形机器人的价格等同一部高端手机时,到底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姜哲源透露,仅京东一个平台就售出了近1000台,线下订单甚至更多,累计订单总数达到数千台。这验证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即突破价格下限的机器人产品是有市场的。
非凡策略
然而,这样一款机器人买回家后究竟能做些什么?企业介绍,小布米定位为科技玩伴和编程教具,具备陪伴孩子运动、激发编程兴趣以及教学英语、聊天等功能。显然,这款产品与大家想象中的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的场景还有不小距离。企业认为它是一款“准消费级”产品。

尽管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机器人尚未出现,但机器人与我们的距离却在逐渐拉近。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出现了机器人4S店。湖南首家机器人4S店在长沙开门营业,机器人可以拧螺丝、弹乐曲,还能把脉问诊,既能购买,还能定制。湖北武汉也开设了国内首家机器人7S店,增加了解决方案、展示和培训三大功能,让顾客体验“未来超市”的感觉。
各地正在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纷纷发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专项行动方案。例如,安徽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很多人持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它越来越像人,变得更聪明、更能干;另一方面,当它真的越来越接近人类时,人们又会担心是否还能控制它。正是这种矛盾心理促使科研人员在开发过程中保持高度审慎。尤其是进入家庭的机器人,任何一个功能的增加都需反复推敲。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行业标准的完善也必不可少。
目前上市的几款万元级机器人还不具备自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表示,许多万元级机器人实现了行走能力和基本陪伴功能,但像人一样进行精准精巧操作还很难。真正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仍任重道远。
专家认为,未来的居家机器人将是发展方向之一,但即使是这类相对复杂而高级的机器人,也与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存在很大差距。它们看似智能,但实际上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国内与国外的机器人在泛化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预计完全应用到家庭领域还需5到10年。
随着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标准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监管总局正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安全、驱动技术和数据利用等方面将是重点攻关方向。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金村表示,现有的标准体系已画出基本的安全底线,但仍需加紧制定针对亲密接触力控的强制性标准。
随着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去年,美国某知名品牌扫地机器人被曝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通过远程控制将其变成偷窥工具。李金村强调,家用机器人采集到的信息属于用户的家庭隐私,企业只能在用户授权或法律框架内有限使用。
专家认为,随着机器人自主性的不断提升,标准制定和监管难度也将增大。当机器人可能像人类一样做出不可预测的行为时,新的安全隐患也会随之产生。因此,不仅需要进行出厂测试,还需要在线持续性周期性测试。
当人形机器人开始敲开家门时,我们必须思考非凡策略,人类自身是否做好了准备?如果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并成为家庭中的一个角色,会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产生多大冲击?当孩子更愿意和机器人玩,老人把情感寄托在机器人的陪伴上,人类最珍贵的爱和责任又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人形机器人的加速发展值得欢迎,但也必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科技进步终究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让人更幸福。
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